兰州旅游切换城市

㕵㕵㕵  查看地图

当前位置: 兰州旅游网 > 皋兰县旅游

皋兰县简介

皋兰县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,为丝路重镇,陇西要冲。早在四、五千年以前,就有先民在此狩猎、放牧制陶,繁衍生息。春秋战国时为羌戎之地,秦统一中国后归秦。西汉时属金城郡,首置金城县。西、北魏与北周时属子城县,子城县为金城郡治所在。隋初,属兰州总管府,废府复郡后,仍属金城郡金城县。唐属兰泉县,既现兰州市区所在,亦为金城郡治。唐后期与五代时,为吐蕃辖地。宋、金、元、明均属兰州。至清代乾隆三年(1738年),因境内有皋兰山而更名为皋兰县,沿用至今。清代至民国作为甘肃首县和省会重镇,幅员辽阔,辖今兰州、白银两市的大部分地区。建国初隶属兰州市,1951年8月由省直辖。1956年1月划归定西专区。1958年12月撤县,行政区域划归白银市。1961年2月,恢复建制,归白银市管辖。1963年10月再属定西专区。1970年4月重新划归兰州市管辖至今。

皋兰县民俗

历尽沧桑的皋兰鼓子 民间广场艺术铁芯子 形态逼真高架狮子 天下第一鼓——太平鼓 衣 食 住 行 习 俗 : 皋兰县劳动人民,具有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。县辖地区条件不同,衣、食、住、行各具地方特点。解放前,由于生产力低下,人民群众终年劳累也难得温饱,食菜、住土房、布衣遮体,终年劳累。解放后,全县人民在政治上、经济上做了主人,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,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,在衣、食、住行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 衣:清至民国围,一般民众身穿粗布短服,庶民百姓多以棉自纺织成窄幅口布,缝制衣服。男为对襟,女为大兜襟,都穿大裆裤。大部分民家夏冬换不过季。 50至60年代,城镇、农村以平布、华达呢、条绒为衣料。70年代开始,以的确良、涤卡、涤纶、中长纤维等化纤品类为衣料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,服饰的花色,款式又有很大变化。男女着基建服(工作服),拉链服、茄克衫等较为普遍,个别人着中山装、军便服等。 食:自古以来,皋兰人民以自己种植的小麦为主粮,玉米、谷子、洋芋为杂粮。饭食、早餐为馓饭、疙瘩子等,午、晚餐多为馒头、花卷儿、锅盔、面条子、面片子、拉条子等。菜以洋芋、萝卜、白菜为主。夏季多为浆水菜。各种新鲜蔬菜农家购买者极少。进入80年代,特别现在人民的饮食有了很大的变化。 所食蔬菜种类繁多,冬季除储藏小部分新鲜蔬菜外,普遍喜欢食自腌的咸菜和酸菜。 饮料,以茶水为主。农村年长者喜欢喝"罐罐茶",将茶叶下于茶罐,用温火熬,待色味浓酽而喝,用以提神解乏。 食用方式多样,主要有:生食、凉食、煮食、炒食、炸食、煎食、蒸食、烙食、烧食等。 地方风味饮食主要有:冬季喝的面茶、三餐常食的长面、拉条子、面片子、烧锅子。地方特产有洋芋、灰豆子、沙葱菜等。 住:皋兰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,大多贫困人家住所简陋,多为低矮土木结构的驴驮柴住房,还有挖掘土窑洞,以栖身安家。解放后,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,住房有了明鲜的改善和变化,从70年代起,农村建房打破了原来建房的格局,多用坐北向南、有高有低的一排数间式结构。从80年代后,城镇、农村陆续修建砖木结构的房屋,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农户,还建起了二层楼房。 行:民国35年(1946年)包(头)兰(州)铁路穿越县境,贯穿全县南北。但未开设客运班车,老百姓外出仍以步行。解放后,包(头)兰(州)铁路穿越县境,并在县内建了车站,后来有在公路沿线设了乘车点,人们外出开始搭乘火车和汽车。80年代后,随着县乡公路开通,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及一些大村庄,开通了通往县城、省城的客运汽车。 皋 兰 婚 俗 : 男方选择好女方后,请媒人备礼物,单瓶酒去女方家"说媒"。女方同意,即将年庚生辰八字告知媒人,提供男方属相,"八字"合则成,不合则将原礼物退还作罢。 男女八字相合,彩礼以定后,则由男方主婚人、女婿、媒人择吉日带双瓶酒(以红线绳相系)及肉方(四根猪肋条肉)、彩金、衣料、首饰等送女方,行订婚礼。 婚之后,逢年关、过节,男方都要去女方家送冬、夏服装,俗称"追节"。 男方选定结婚日期,请媒人当月通告女方家,有"隔月不通日子"之说,双方同意,即行迎娶。 女方嫁前是一日宴请亲朋,所受礼品,做为"添箱"。女方最不可缺的要陪一对小碗,叫"衣饭碗"。意为去婆家后衣禄不断。 结婚之日,由新郎请的娶亲爷爷、奶奶,携带喜酒,花饼,肉方子,离娘亲(衣料)等前往娶亲,娶亲车到时,女方故意闭门不纳,迎亲者将钱币从门缝塞入。迎亲者入门后陈放礼品,开瓶向女方长辈逐一敬酒,以谢养女之恩,随即就宴。新娘梳妆,头顶盖头,由娶亲奶奶扶之上乘。新娘出卧室要哭泣。女方男女宾客(俗称稀客),共乘前行。 至男家门前,鸣炮迎亲,新房先有合属相的男子陪床。新房窗户用红纸糊,新娘进房要撕破窗纸。炕头、床四角、被中藏放核桃、红枣,象征情投意合,早生贵子之意。女方家小孩或侄子辈压轿,由男方家人出钱给压轿娃,方能抬进添箱。稀客进门男方在门前摆一小桌,备酒菜对稀客一一敬酒。吃长面,称喝结婚汤。尔后,男方设盛宴招待,次日,举行结婚典礼,主婚人主持。新郎、新娘向亲朋和同事行鞠躬礼,表示致谢。 本县有闹新房,骚新媳妇的习俗。 第三日,新婚夫妇"回门"前往岳父母及其族叔等,接受招待后,当日返回。 丧 葬 礼 仪 习 俗 : 皋 兰 民 间 剪 纸 传统民间艺术刺绣 : 皋兰地处中原内陆和西域边锤的结合部,是中原内陆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地。刺绣工艺起源很早,秦汉时,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,刺绣艺术传入皋兰。但地处陇东黄土高原的皋兰,由于经济发展迟缓,人民生活贫穷,刺绣受用材限制兴盛较晚。但至迟在明、清时期就有了发展,至民国以后开始兴盛,新中国成立后又有所发展。 在皋兰,刺绣作为传统民间工艺,主要由农村心灵手巧的妇女承担,且女承母艺,代代相传。 皋兰民间刺绣的用材有:丝绸、丝线、土布、五彩绵线。传统刺绣工艺品有:鞋垫、袜垫、兜肚子、缠腰子、枕头顶子、荷包子、手帕、绣花鞋、绣花枕头、绣花帽、桌裙、钱褡子、针扎子、笔袋子、旱烟袋、寿幛等。现代刺绣工艺品有:炕帷子、床裙、洋枕头、苫被子的苫单、门帘、缝纫机套、电视机套、洗衣机套、被套子等。 皋兰民间刺绣的内容:大都反映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,即蕴着古老的文化内涵,又闪烁着现代文化气息。普遍采用和常见的刺绣图案有:龙凤、仙鹤、麒麟、鸳鸯、鱼、虫、牡丹、莲花、水草、人物等。并根据其各自的寓意和寄情,冠以相应的名称,诸如:《花好月圆》、《鸳鸯戏水》、《龙凤呈祥》、《麒麟送子》、《福寿万年》、《双喜临门》、《喜鹊蹲梅》、《凤凰展翅》、《孔雀开屏》、《狮子滚绣球》、《吉庆如意》、《梅兰菊竹》、《心心相印》、《蜻蜓点水》、《燕子戏泥》、《双飞燕》、《比翼鸟》、《连理枝》、《玉如意》等。 皋兰妇女通常采用的刺绣技法是:挑绣、纳绣、剁绣、铺绣、扎绣和贴绣。主要刺绣工艺品有:绣花枕头、绣花鞋、绣荷包、绣鞋垫、绣炕帷、绣苫单、绣壁挂(壁罩子)、虎头帽、莲花帽、兔娃帽、虎头枕、猫娃鞋、猪嘴鞋、猫娃枕等。 传 统 民 间 工 艺 雕 刻 珍 贵 书 画 作 品 民间广为流传的小曲子 民 间 流 传 民 歌 古老而大型剧种秦腔 : 秦腔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古老而大型剧种之一。传入皋兰现境约在1901年以后。起初由民间艺术爱好者自兰州习之独唱,后经模仿移植,由简至繁,组织起小小戏班,排演折子戏,后逐步走上本戏演出道路。 清末民初,县内较稳定且有一定规模的戏班子有:水阜、山字墩、西岔、中堡等。1915年前后,宋发良、肖克恭、王作君、魏兆番、魏学品、范付香、张寿功、甘作中、姚事好、颜占孔、颜本东等好家艺人常至兰州学习秦腔演唱技艺,成为秦腔在皋兰演唱的一代创始人。 秦腔在皋兰演唱技艺高超的代表人物有宋发良、陈贵英等。 流传皋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:《游西湖》、《金沙滩》、《铡美案》、《黄鹤楼》、《五典坡》、《打金枝》、《升官图》、《白蛇传》、《天仙配》、《祭灵》等。 本地创作演唱剧目有:《老妖精作梦》、《打土豪》、《转移财产》、《小二黑结婚》、《血泪仇》、《穷人恨》、《兄妹开荒》、《夫妻识字》、《秋收忙》等。

皋兰县旅游特色

黄河奇观“煮 锅” 小峡明珠 大峡万象 五福溯源根什川 渔台悠情 寿龟望月 雄狮卧谷 什川看梨花 五百年古槐 湿地风光 长堤夕韵 鸟瞰太极 走进什川 桃李争妍 高峡平湖 中国农民第一桥 石 洞 寺 陇上小江南——什川 丹霞美景——天斧砂宫
兰州旅游:
兰州市旅游 皋兰县旅游 永登县旅游 榆中县旅游